如何對抗凡納濱對蝦的頭號敵人—“弧菌病”
在水產養殖中,有一種讓養殖戶頭痛的有害細菌,它就是弧菌。在蝦養殖過程中,弧菌可導致對蝦早期肝胰腺壞死、腸胃空虛、突然死亡等嚴重情況。無論是在小池塘或較大的室外池塘,大量的飼料和不斷惡化的水質使得這些環境極易受到弧菌感染。

蝦的弧菌感染類型:
弧菌是一種小型彎曲的細菌,尾部有鞭毛,具有厭氧性。蝦類的主要病原菌有:溶藻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哈維氏弧菌、霍亂弧菌。
1.溶藻弧菌:革蘭氏陰性細菌,可耐受pH值6-8.5和鹽度5‰-50‰,但不能在淡水中生長。它能利用單醣或寡糖,在TCBS瓊脂上形成大於2-3毫米的黃色菌落。症狀包括潰瘍、鰓腐爛、身體呈紅色、腸子空空、肝胰腺輕微腫脹。甲殼可能很容易脫落。

2.副溶血性弧菌:一種革蘭氏陰性細菌,在 30-37°C 的溫度下茁壯成長,可耐受 6 至 8.5 的 pH 值。它是一種嗜鹽細菌,在鹽度20‰-30‰時迅速繁殖,但在5‰以下停止生長。它能利用蔗糖和乳糖,在TCBS瓊脂上形成大於2-3毫米的藍綠色菌落。症狀包括身體呈渾濁白色或略帶紅色,肝胰腺腫大且柔軟,部分受感染蝦出現部分萎縮。感染的蝦子會遊動緩慢或停留在池底,失去食慾,並且腸胃空空。

3.非O1群霍亂弧菌:一種革蘭氏陰性細菌,可耐受 PH 值範圍 6-8.5,可在淡水和高鹽度環境中生長。它可以利用單醣或寡糖,在TCBS瓊脂上形成大於2-3毫米的黃色菌落。症狀包括行動遲緩、浮上水面或仰面打滾、眼睛腫脹、變黑並潰爛,以及肌肉最終變白。死亡通常發生在一週內。

4.哈維氏弧菌:一種革蘭氏陰性細菌,喜歡 37°C 左右的溫度,可耐受 5 至 9.5 的 pH 值,最佳鹽度範圍為 20‰-30‰。它不在淡水中生長。它在 TCBS 瓊脂上形成大於 1-2 毫米的黃色菌落。早期症狀包括活動能力下降、棲息於水底以及隨水流滾動。受感染的蝦子在早期可能會拒絕進食並且不會發出螢光,但在瀕死或死亡後會發出螢光。

蝦子感染弧菌的原因:
1.死亡或腐爛的藻類:水質惡化後,過多的藻類死亡並堆積在底部,產生惡臭的有機物,促進弧菌的生長。及早檢測和調整水質對於防止這種情況至關重要。
2.排泄的有機物:糞便、剩餘飼料和死亡的水生動物導致池塘底部有機物的堆積,為弧菌提供了滋生地。
3.有機肥料:使用原始有機肥料(例如雞糞或有機堆肥)可能含有大量在施肥過程中繁殖的弧菌。這些肥料在使用前應先用石灰處理,以消除任何病原體。
4.沸石、白雲石粉:長期使用沸石、白雲石等,可能將有害物質壓縮在池底,難以分解,導致氨氮、亞硝酸鹽、硫化物含量過高。這些條件會消耗底部的溶氧,並為弧菌創造理想的繁殖地。建議盡量減少對這些物質的依賴。
5.水源:弧菌含量高的養殖區水源受到污染,會在水交換過程中將細菌帶入蝦池。

結論:弧菌的主要來源是腐爛的藻類、糞便、有機肥、飼料、沸石和白雲石粉以及池底的其他堆積物。當這些物質沒有得到適當的分解時,就會導致化學參數的增加、溶解氧的消耗以及厭氧細菌在惡劣、惡臭的池塘環境中的增殖,從而導致蝦的感染和疾病。

高密度養蝦預防弧菌感染的措施:
預防措施:蝦類養殖和水管理應被視為一個綜合系統。除了管理水質外,保持蝦子的健康也至關重要。健康的蝦子對疾病有更強的抵抗力,包括弧菌感染。因此,在水處理過程中,也必須重視內部的健康管理。
高位塘養蝦:高位池塘以預防為主。維持水和基質品質、調整藻類、更換水和減少有機物有助於降低弧菌增殖的風險。此外,透過加強對蝦的胃腸道、肝臟和鰓系統的護理來提高蝦子的免疫力對於降低感染的可能性至關重要。
如果檢測到的弧菌水平較高,可以實施以下治療方案:
●第一天:早上使用「水產養殖複合維生素」來改善蝦子的健康。下午用「過硫酸氫鉀複合劑」消毒。
●第二天:早上再次施用「過硫酸氫鉀化合物」(因為弧菌通常附著在有機物和池塘表面)。
●第三天:使用「乳酸菌」補充有益菌,可在低氧環境下快速建立優勢菌群,抑制弧菌。另外,在飼料中添加“杜仲酵母多醣”+“乳酸菌”(降低pH值並抑制腸道內的弧菌)+“水產養殖複合維生素”,每天兩次,持續5-7天,以增強內部健康。
工廠化和車間養蝦:需要定期監測和控制弧菌,並定期消毒以防止感染。養殖約35天後(蝦子放養完畢),可在蝦子開始攝食後7-10天消毒,使用「過硫酸氫鉀化合物」或「二氧化氯」等溫和消毒劑。消毒後需添加「乳酸菌」等有益菌,恢復微生物平衡。
弧菌檢測與控制注意事項:弧菌檢測應使用 TCBS 瓊脂進行。然而,單靠消毒並不能有效控制弧菌,因為消毒劑和廣譜抗生素一樣,會同時殺死有害和有益細菌,這可能導致微生物生態系統失衡。這甚至可能加速弧菌的生長。重點應放在預防上,因為弧菌無法完全根除。相反,改變其環境來控制其數量才是最佳策略。
預防弧菌需要定期監測並在弧菌數量達到危險水平之前進行早期幹預,因為細菌會迅速繁殖,導致疾病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