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ve Your Message
豬病專題——疥蟎病

產業解決方案

豬病專題——疥蟎病

2025年3月21日

豬病專題——疥蟎病

概述:
豬疥蟎病是一種由疥蟎變種引起的一種慢性寄生性皮膚病。豬疥蟎是疥蟎科的一種蟎蟲,寄生在豬的皮膚上。它對豬的健康構成了重大威脅。受感染的豬經常摩擦表面,導致皮膚增厚、粗糙和脫毛。臉部、耳朵、肩部和腹部等部位常出現病變、出血、結痂和結痂。這種疾病是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

病原:
疥蟎(穴居蟎)生活在豬皮膚深層內的隧道。此蟎非常小(0.2-0.5 毫米),淡黃色,龜形,背面凸起,腹面平坦。腹側有四對短而圓錐形的足,前部有一個鈍而圓的口器,適合咀嚼。蟎蟲在宿主的表皮中挖掘隧道,以皮膚組織和淋巴為食,並在那裡發育和繁殖。整個生命週期,包括卵、幼蟲、若蟲和成蟲階段,都發生在宿主體內。在宿主體外,蟎蟲通常可存活約三週。

流行病學:
所有年齡和品種的豬都易患此病。主要傳播途徑是受感染的豬與健康豬之間的直接接觸,以及透過被蟎蟲污染的住房、床上用品和設備的間接接觸。豬仔經常擠在一起,這有利於疾病的快速傳播。環境衛生不良、豬舍陰暗潮濕、營養不良等均促使此病的發生及傳播。這種疾病在秋季和冬季傳播最快,尤其是在寒冷多雨的天氣。
此疾病主要透過直接接觸傳播,例如受感染的母豬將蟎蟲傳播給哺乳仔豬,或受感染的豬將其傳播給豬圈內的同伴。間接傳播可透過受污染的豬舍、設備、農場人員的衣物和手,甚至農場內的狗發生。豬舍陰暗潮濕、通風不良、衛生條件差、咬傷或打架受傷、皮膚擦傷等因素都有利於疾病的發展與傳播。

Mange1.jpg

臨床症狀:
此病在仔豬中較為常見。早期症狀通常從眼睛、臉頰和耳根周圍開始,然後擴散到背部、側腹和大腿內側。主要臨床症狀是劇烈搔癢,導致豬摩擦物體或四肢抓撓,常導致皮膚破損並導致毛髮脫落、結痂、皮膚增厚、皺褶和皸裂。
豬疥癬臨床表現為過敏性皮膚炎型及角化過度型兩種。

1.過敏性皮膚炎類型:
這是最常見的類型,但常常被忽略。它主要影響哺乳仔豬和離乳仔豬,可全年發生,在春夏和秋冬交替期間發病率較高。主要臨床症狀包括:

  1. 仔豬和斷奶仔豬最容易感染。與蟎蟲檢測相比,搔癢是更可靠的感染指標。過度抓癢、摩擦會導致皮膚發紅、淋巴滲出,乾燥後形成黑痂。
  2. 早期病灶始於頭部、眼部、臉頰和耳根,然後擴散至背部和大腿內側。
  3. 蟎蟲侵入皮膚後,會挖洞、產卵、消耗淋巴液並釋放毒素。三週內,皮膚病變開始出現,從頭部開始,尤其是耳朵、眼睛和鼻子周圍。出現黑痂、紅斑和丘疹,隨後蔓延至全身、尾巴和四肢,引發延遲性和速髮型超敏反應,引起劇烈搔癢。這嚴重影響豬隻的採食和休息,損害消化和營養吸收。
  4. 受感染的豬通常會摩擦牆壁、圍欄或食槽,導致局部除毛。在寒冷的季節,暴露的皮膚會迅速失去熱量,導致脂肪消耗、消瘦,有時甚至會因嚴重的繼發性感染而死亡。
  5. 嚴重感染會導致出血、結締組織增生和皮膚增厚,使皮膚更容易受到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繼發性感染,導致濕疹滲出性皮膚炎。病灶擴散迅速,傳染性極強,最終導致嚴重的身體衰弱,並因精疲力竭而死亡。

2.角化過度型:
也稱為慢性疥癬,這種類型在繁殖母豬、公豬和成年豬中更為常見。主要臨床症狀包括:

  1. 隨著病情進展、過敏反應消退(一般幾個月後),出現角化過度和結締組織增生。皮膚變厚,形成大褶皺、裂縫和脫髮。頭髮變得粗糙,出現頭皮屑,通常影響內耳、頸部和下肢,尤其是飛節,這些部位會形成灰色、鬆散、厚厚的痂。豬經常用蹄子抓癢或摩擦牆壁和柵欄,導致毛髮脫落、皮膚受損、開裂和出血。
  2. 種豬和公豬耳朵上的角化性病變是養豬場蟎蟲的主要來源。仔豬在哺乳期間常被母豬感染。種豬身體和耳朵會出現角質化過度,育肥豬會出現劇烈搔癢,用後肢抓癢或摩擦牆壁等症狀。

綜上所述,此病的主要特徵是劇烈搔癢、毛髮脫落、結痂、皮膚皺褶或裂紋,繼發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導致濕疹性滲出性皮膚炎,皮損播散,傳染性強。

Many2.jpg

預防:

  1. 每年春夏、秋冬交替時節,至少對豬進行兩次體內和體外驅蟲。每次驅蟲週期應連續持續5至7天。
  2. 加強預防與根除結合。同時對農場內所有豬進行驅蟲。一個經常被忽視但關鍵的步驟是在給豬驅蟲後7-10天內進行環境淨化,以確保徹底消滅蟎蟲。使用1:300稀釋的擬除蟲菊酯溶液或2%稀釋的敵百蟲溶液對豬舍進行消毒,包括地板、牆壁、屋頂、周圍環境、植被、設備等,消滅殘留蟎蟲。此外,透過高溫堆肥處理糞便和廢物以殺死蟎蟲。消除環境中的蟎蟲是預防疥癬最有效、最關鍵的措施之一。為防止健康豬隻因受到污染的豬圈和設備而再次感染,請徹底清除糞便、將其堆肥,並對豬隻可能接觸的所有表面(例如牆壁、地板、食槽和飲水器)進行消毒。保持定期消毒,保持豬舍乾燥。